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十一课(2 / 3)

天然卫星,体积啊质量啊也比地球小,平时都是绕着地球转的。"

这其实是很浪漫的一件事。

虽然由李晓诗的描述说出来并不浪漫,但这个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能把这种不浪漫的话里传递的含义给变得浪漫的浪漫主义者。

——但,原本在听到这个结果后应该感慨月亮的李白此刻却提不起兴致。

他罕见地有点颓丧,灌了一杯酒下肚。月球……这个称呼,怎么能这样称呼月?一点美感也没有了。

而且想到之前李晓诗说的,月球上都是坑坑洼洼、月球还不会发光,月球很黑暗,月球没有仙宫……

李白喃喃:"既然月不会亮,那为何我们看到的月都是亮的呢?"

李晓诗看到了这条弹幕,眼熟的人名,她心里有点激动:李白本人耶!

但激动归激动,说话还是很矜持,涉及到知识,她实事求是地道:“嗯,因为月球是反射的太阳的光啊,太阳会发光。"

李白:..

不要再说了,他今天喝醉了。

真的醉了。

都有幻听了。

科普完了日心说和月球公转,为了佐证这一点,让古人观众们更信服一点,李晓诗提了一下麦哲伦:“在公元1519年的时候,外国的一个探险家带着船队出发,横渡海洋,一直向西走。最后,在1522年的时候,船队回到了出发点。他们中途没有换过方向,所以说这件事情证实了地球确实是圆的——只要你向着一个方向一直不停地走,就能回到原点。"

洪武年间。

朱棣眼睛一亮:这个好啊!

还有这种玩法呢,他之前怎么就没想到呢……!

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机会争个出海的机会,毕竟他爹其实有限制出海的意思,虽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禁海

,但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总之都让他要想出海的话可能就不太顺利……

那话本上说以后他是皇帝,永乐帝嘛——那要不,等以后登基了再派人出海?

啊,好烦啊,他也想去啊!

李晓诗原本还想说说经纬度,但又觉得说这些解释起来太麻烦,而且古人又没有现代这种完备的观测测绘技术,这些东西也就不是必要的了,所以就从更接地气的另外的方面继续讲起。

“那大家看这个地球仪——看到这里我已经提到好几次的线了吧?这个就是赤道,我们通常呢是按照这里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的……这个可不是南北方的南北哦,是南北半球!我们是生活在北半球的。”

“我们都知道越往南越热对吧?但是这个说法并不是完全对的,如果按照上北下南来说的话,那在赤道以北,确实是越往下越接近赤道就越热,但在赤道另一边,就是完全相反的。我们这里是冬天,那南半球相对应的的地方这时候就是夏天,我们这里是夏天,那南半球那边就是冬天,这是相反的——不过地球的最北和最南,都是最冷的地方,越接近赤道越热。"

已经有人开始逐渐听不懂了,什么南南北北的,听得人晕晕乎乎的。

李晓诗没讲过地理,讲起来完全不如历史那么得心应手,从弹幕上观众的反馈来看,很多人已经听晕了。

她也很无奈,于是只好放下还想再多唠点地球概况的念头,把地球仪放到一边,拉过了白板。“那说点和咱们自己相关的,或者一些别的趣事好了。”

哎……别啊!多说一点啊!!

对这方面有涉猎、或感兴趣的官员文人们有点急了。但是没办法,李晓诗已经转到了下一个话题。

她点点世界地图上中国的位置,道:“我们在这里。”手指划出个大概的范围,“这一部分就是我们在的大陆、之前说过的亚洲大陆——这边是欧洲,咱们上次丝绸之路是从这里、陕西出发,然后到这里……这里,最后在这里上的船,这个蓝色的部分就是我们上次见过的大海啦。"

在参加丝绸之路特色课之前,李晓诗也只在地图上见过地中海,见过大沙漠,见过高原雪山。但有了这个直播,她也有幸去亲眼见一遍了,现在说起来如数家珍。

上次原本说出来后给他们上传一点地理知识的视频,但也一直没传,刚好现在

能亲自来讲。

“这个地图是我们地球上的全部板块,蓝色的都是大海,所以在还还没有飞机的古代,船、海运,就是最主要的交通手段了。"

观众:飞鸡?

可是飞鸡能带人跨海吗?

有人提醒:是不是那次看到的会飞的铁盒子?刘彻摩挲着下巴。

看来出海一事势在必行啊…

像是那些“大陆”之间的窄缝,如果打起来,绝对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不过看这地图,他们周围倒是用不着利用这样的天险。

但世界竟然这么大——他们上次丝绸之路看到的无垠大海、在这地图上竟也只占了那么一点地方……那还真的有出去探一探的必要。

李晓诗嘴巴没停,简单概括了一下板块,又解释了一下板块运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